7月30日上午,農業農村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今年農業抗災救災情況。7月份的極端暴雨天氣給河南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,但全國范圍內的影響相對較輕,災情對糧食產量的影響有限。
具體來看,河南秋糧面積7500多萬畝,受災面積1450萬畝,有望通過無災區的好形勢來彌補災區的部分損失。除河南外,全國大部分地區災害發生程度輕于上年,1-7月全國農作物累計受災6300多萬畝,比去年同期少9000多萬畝,比近5年同期少1.2億畝,預計今年秋糧面積可達12.9億畝以上,比去年有所增加。
一、糧食生產情況與形勢
河南是中國的大糧倉,玉米、小麥產量都居全國前列。災情發生后,公眾對糧食安全問題產生一定擔憂。實際2021年全國夏糧產量再創歷史新高,全年糧食產量供應穩定具有堅實的基礎。
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,2021年夏糧總產、面積、單產實現“三增”。2021年全國夏糧總產量14582萬噸(2916億斤),比2020年增加296.7萬噸(59.3億斤),增長2.1%。夏糧播種面積恢復性增長,扭轉了連續五年下滑勢頭。2021年全國夏糧播種面積26438千公頃(39657萬畝),比2020年增加265.5千公頃(398.2萬畝),增長1.0%,扭轉了連續5年下滑勢頭。夏糧單產穩步提高,連續三年保持增長。2021年全國夏糧單產5515.7公斤/公頃(367.7公斤/畝),比2020年增加57.4公斤/公頃(3.8公斤/畝),增長1.1%,連續3年增長。
糧食生產品質持續調優,收獲損耗降低。2021年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占37.3%,比上年提高1.5個百分點。小麥機收率超過98%,主產區機收損耗率下降1個百分點以上。此外,早稻收獲近七成,也呈增產趨勢。秋糧面積增加、長勢正常,全年糧食豐收有了較好基礎。
河南洪澇災害對中國糧食生產供給全局影響較為有限,不會影響我國今年糧食整體產量增產基調。從當前情況來看,河南小麥均已經在6月初收割入倉,不會影響生產;玉米方面,根據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統計,洪水導致河南減產幅度有限,本輪洪災對全國玉米產量影響微乎其微;花生方面,目前河南的花生處于生長關鍵期,洪澇會導致花生減產或者絕收,但更大比例花生產區未發生積水淹沒現象,因此洪水對花生產量影響較小。除河南外,全國大部分地區災害發生程度輕于上年,目前雙季晚稻栽插已基本進入尾聲,秋糧的播種面積基本落地,秋糧長勢較好,預計今年秋糧面積12.9億畝以上,比去年有所增加。
河南洪澇災害對糧食市場的影響是局部的、短期的,并未引起全國范圍的糧食價格波動,糧食保供穩價基礎牢固。洪澇相對于干旱等自然災害,對農作物影響相對小,只是影響部分地區糧食產量,更多地區得益于充足降雨,作物產量提升。近期受災害嚴重影響的部分地區,玉米和小賣收購價格出現小幅波動,但從監測情況看,中國糧食市場運行主要還是看供需基本面。今年我國夏糧已經豐收到手,秋糧長勢總體較好,再加上糧食庫存總量充足,糧食供應安全有保障,后期糧價有望繼續以穩為主。
二、謹防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影響
雖然此次河南洪澇災害對全國糧食總產量的影響有限,但仍然需警惕自然災害帶來的農作物生產影響和經濟風險。自然災害會直接影響糧食生產效率和糧食生產規模,糧食產量變動會進一步影響供需平衡,間接帶來糧食價格體系的波動,最終影響國內整個經濟體系。
自然災害影響農作物單產量。根據相關測算,自然災害對糧食單產波動的影響達到58.47%。大風、洪水等自然災害會導致農作物的倒伏,進而導致農作物產量降低;經過洪水浸泡的農作物直接從根部壞死,導致農作物顆粒無收。自然災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農作物的產量。
自然災害影響糧食種植面積。自然災害能夠直接影響到農作物生長,造成糧食種植面積減少。尤其是旱澇等極端天氣在對當季度農作物造成影響后,還能對種植地的土壤造成毀滅性的危害。我國有很廣闊的耕地面積,但是每年有很多耕地因自然災害而喪失種植能力,土壤在經過旱澇之后會影響本身的鹽堿度,使肥沃的土壤變成不利于農作物生長的鹽堿地,最終造成耕地面積的減少。
自然災害引發次生農作物災害。自然災害會影響農作物正常的生長周期,不僅造成一定程度的糧食減產,還可能使農業害蟲活動周期增加,或者引起雜草瘋長,洪澇災害后作物尤其是玉米莖基腐病、青枯病、大小斑病都容易重發。
自然災害間接影響糧食價格體系和國民經濟。糧食收入是我國重要的國民經濟來源。糧食產量降低,可能帶來糧食價格體系的波動,最終影響國內整個經濟體系,國民經濟也會因此受到影響。
三、應對災害影響的對策
短期來看,要以預防為主、政策導向、保障兜底,做好防災減災工作。努力實現重災區少減產、輕災區保穩產、無災區多增產,以豐補歉,確保全年糧食產量穩定。為保證本年度糧食供應安全,當務之急是保證相關省份夏糧加工、儲運等環節不因暴雨而產生重大損失。繼續立足抗災奪豐收,加快受災地區農業基礎設施修復,根據實際情況改種補種青貯玉米、甜玉米、綠豆、蔬菜等短生期作物,既可增加產量又可以增加收入。制定玉米、大豆、花生等作物的抗洪澇促生長以及病蟲防治的技術指導,搞好災后生產恢復。做好農業政策性保險和補償等,加大農業生產救災資金支持,盡快恢復災后農業生產。
長期來看,保障糧食安全仍然聚焦耕地保護、農業科技和糧食貿易。首先,繼續實行嚴格耕地保護制度,確保糧食播種面積不減少。嚴格保護耕地,充分利用土地,促進現代規模農業發展,提高農業規模效益。其次,突破農業生產瓶頸技術,打好種業翻身仗。扎實推進糧食種子工程,加快良種引進、選育和技術創新步伐,提升糧食生產能力,確保糧食自給水平。再次,切實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,實施科學有效的農業發展方式。統籌農田基礎設施建設,強化農田水利設施建設,從根本上穩定和提高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;鼓勵施用有機肥,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,提高土地的長遠生產能力;優化糧食倉儲和物流體系,提高倉儲利用和物流效率,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。最后,優化多元進口渠道。鼓勵企業走出去,加快建設海外糧倉。加強對東北亞、中亞和東南亞國家糧源基地的建設,開展糧食產業國際合作。適度利用部分海外資源為我國糧食安全提供一定的回旋空間。